在众多推荐书目文章中,看到这篇标题便让我眼睛放光。如若说我沉不下心来读什么经济学原理,只功利地看到“幸福”两个字,也无可厚非,正是这个词让我产生了兴趣。

很有幸拜读了这篇文章,作者梁小民教授用通俗直白的语言,向我们阐述了经济学的概念,以及经济学的作用。

经济学是什么?

和作者一样,我想先从“是什么”入手,讲讲自己的见解。读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就是体会到身边处处是经济学,认识到经济学真的不是经济学家才能玩的玄学。为了更加了解作者,我还读了他的著作《经济学是什么》,来辅助行文。

一句话概括,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学科。

生活中处处存在选择,不同的选择自然会招致不同的结果,不同的选择也自然带来不同效用,有时短期效用很高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选择,这里面的学问考究起来就是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。所以存在不同的可能性,会有不同的子目标,就像离散数学中图的结构,经典的邮递员问题。在很多条路可以走的情况下,找一个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最短路径。在该类问题中有一种解法叫“ 贪心策略 ”,就是将大问题化小问题,每次前进都是保证局部最优。回到经济学中的选择问题上,我们不可能有整个人生的大局观,从头到尾考虑清楚,我们每做一个选择只能知道短期结果,长期的结果还有很多很多情况。然而如果我们每次选择都是基于最短期的最优,那往往得不到最优解,这就是“贪心策略”中“贪心”的原因。所以要学习经济学,学会如何去选择,如何培养长远的目光。就算用贪心策略可也总比最短期的目标没达到最优,长期的也没达到较优的结果好很多。因为最起码我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去考虑了这个问题,去分析这个选择会带来什么,去努力让得到资源更有效的利用。

说到资源利用,经济学讲的是如何实现最大化目标,人们的收入,国民生产总值这些往往是人们关心的,而这不是经济学所特指的最大化。文章中也提到经济学追求的最大化目标不是一元的,而是多元的。如果为了收入,要牺牲身体健康,这就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选择,不能一股脑的看向金钱。而最大化目标也并不是只有人类会想得出,这是动物的本能,甚至植物微生物。文章中作者举例野兽捕猎物,蜜蜂造蜂房都是符合最大化规范。而这几天刚好看到一个问题,“为什么水果的种子这么小,果肉却很多?”有个解释是“因为水果需要动物来传播它们的种子,就会让果实生长的更大更好吃,这是一种出于利他的行为,最终也是利己的。”似乎连植物都“懂得”这个道理呢。而这依然只是本能,只是为了求生。人类相比于动植物强在我们可以思考,人类追求最大化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本能,这种理性的思考方法催生了经济学的产生。

为什么说经济学是使人幸福的学问呢?

文章标题引自萧伯纳的名言:“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”。

幸福=效用/欲望

这是在梁小民教授著作《经济学是什么》中出现的公式。从这个公式来看,当欲望既定时,效用越大越幸福;当效用既定时,欲望越小越幸福。虽然我们的欲望是无限大的,这个公式似乎失去了意义。但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幸福的时候,假定欲望是暂时既定的,而且这种假定也不是与现实矛盾的。我们的欲望无限性表现为满足一个欲望后产生新的欲望,所以一个阶段内,欲望是既定的,这样我们追求幸福最大化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。效用是什么?效用是人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。一般来说,消费的各种物品越多,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。这样,当物品价格既定,收入越多,所能购买的物品越多,实现物品最多化就是实现了收入最大化,也就是实现了我们多元最大化的其中一元。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,可能家庭收入高会让你感到幸福,也可能收入较高或者一般但闲暇时间相对较多也会让你感到幸福。所以这里也存在一个平衡,花时间提高收入,还是花时间闲暇娱乐。没有收入娱乐也不令人满意,没有娱乐,收入又何来意义。而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学会分析这种问题。现在有些人群中流行“ 及时行乐 ”,即家庭选择把收入用于现在消费,而不是传统的存起来。例如未来发生通货膨胀,大量的存款降低了价值,人们就会觉得现期消费要好于未来消费。如果想要反过来,让未来消费代替现期消费,那就需要提供一些补偿,比如提高存款利率等,当利息提高的一定程度,那么人们就可能会考虑倾向未来消费,增加储蓄。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因素,可能家庭还会要考虑未来的必要支出比如孩子学费等等,也会增加未来消费的占比,而这一切都是可以分析可以用经济学来思考。这就是为什么说经济学是使人幸福的学问。

如何学习经济学?

我想很多人并不是为了从事这个专业,所以要学习经济学来在生活中使用。因此学习的重点是学会如何从经济学角度来思考问题,经济学并不会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,生搬硬套导致经济危机的例子从来都不缺。我们能学到的就是如何思考问题,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,所以要做到边学、边思、边用。正如论语中的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有了这种能力,便能把人生的形形色色看得一清二楚,对生活的纷纷扰扰也能保持从容。这时,便可以理解萧伯纳的那句名言:

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