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读这本书

我是一个很懒的人,尤其是读书方面,除了技术类书籍看的起劲,小说都不太读的下去。圣诞节的那天我下载了微信读书,找了一本还挺有名的书《解忧杂货店》,读了起来。那几天心情不咋地,想读个文学?散文?情感?方面的书籍转移一下注意力,没想到是本科幻小说。看完那本书后开始对微信读书这个app感兴趣,希望它能给我点读书的动力。

后来看到《腾讯传》上架,本来我就对腾讯这个公司蛮有好感,也很佩服,当然有时也会吐槽。所以就把这本书收入书架,与此同时还有几本其他的小说和科普书。最近快要过年了,没什么心情写代码,就逼自己看看书吧,看了《腾讯传》的序言,就决定读下去了。当时那本书19书币,我有app赠送的28书币,相对有点贵的。于是先试看了200页,看完果断要买,结果涨价到38了…… 余额不够,索性充了12块钱,买了继续读。这本书讲述了腾讯从创业到辉煌各个时期的经历,从企业的角度去看待企业,看待产品,看待用户,很有趣,值得一看。

创业的艰辛

即使是如今体量硕大的腾讯,也是从白手起家创业开始的。人们常说腾讯就是抄出来的,从最开始的QQ就是抄袭ICQ的,不过看了历史也许会有新的认识。在那个时代,2G网络都还没有普及,寻呼机价格不菲。马化腾(Pony)想要做一个网络寻呼机的软件,国外的ICQ一直不愠不火,国内同类的产品有CICQ,PICQ等等,也都仅是汉化不完全的ICQ。几经辗转Pony和他的团队决定做一个QICQ,而这个产品一出用户哗啦哗啦涨。后来因为域名版权什么的问题,改名QQ了,确实比QICQ要好听的多,后来的几乎所有产品都是围绕着QQ展开,依靠用户粘性,草虐了各大分类的产品,包括网游,音乐等等。

光说抄袭ICQ,而在这之中其实也会想明白,QQ如果没有创新,也一样会失败。ICQ本身就没火起来,国内其他的 ICQ-like 也没火起来,偏偏QICQ火了。因为它解决了用户痛点,在那个时候上网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,网吧是一个主要的渠道,而ICQ和其他 ICQ-like 都是将联系人信息存放在本地,网吧下机后就没然后了。QICQ采取服务端存放的策略,还有云端聊天记录的功能,解决了一这场景的需求。随着移动梦网的普及,腾讯将聊天带到了移动设备上,用户变得更多了。

期间Pony还想卖掉这个产品,然而没什么人买账。QQ的用户逐渐多了起来,那时候还没想到盈利的方式,服务器的开销逼着他们想尽办法拉融资,也是经历了很危险的关头才活下来。

时刻在危险中

活过了艰难的阶段,企业开始盈利,也变得越来越难管理,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。同行的竞争从来都是很激烈,当然啦,很多时候是腾讯主动去变成别人同行的。我想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,那时候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:「你要是想到一个新产品,先想想腾讯能不能做,如果能,那我们不做。」也是蛮可怕的。而且同行要搞事情还特别喜欢在节假日之前,搞完就跑,对手都在休假难以对抗,也挺有趣的。

即使后来腾讯越做越大,也不总是一帆风顺,脍炙人口的「3Q大战」就是一段坎坷艰难的经历。为什么用脍炙人口来形容呢,我是肯定站队QQ的,主要是当年才初中,老师不样上网,我又辣么乖,所以当时没能「被陷入」其中,只能当观众乐呵乐呵了。那个时候360强行提醒用户QQ在后台上传数据,侵犯隐私,于是推出扣扣保镖,实则在备份QQ用户信息,分分钟流失几十万用户的数据,QQ方面放弃技术对抗,直接一封信寄给用户,二选一。这些在如今看来都是挺明智的策略,如果当时再继续技术斗争,让用户电脑成为战场,估计两家都会名声扫地。而后来还有提起,当时真的提供了两个按钮,选360还是QQ,有人提议把QQ的按钮做大一些,Pony还是决定一样大,给用户一个公平的选择。我想这也是有足够的自信,也足够的艰难。

后来打官司360全程输掉,但是赢得了舆论,获得了关注。腾讯赢了官司,却也体验了一段非常惊险的经历。

白痴级用户

程序员往往会痴迷技术而忽略用户体验,用户体验这个词也是才提出十几年,在之前,软件的用户体验并不是最重要的,毕竟那时候能有就不错了。2005年腾讯收购Foxmail之后,Pony请张小龙聚餐,就提到自己家的Email产品怎么都不如Foxmail用户体验好。张小龙说那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,才反应过来自己在开发的时候就是把自己当作用户,当作白痴级用户,然后尽可能地让Foxmail好用。顺便他还夸赞了乔布斯,可以在一秒内变白痴。乔帮主的产品观的确可以说是极致的,我也不是真果粉,就不多捧了。

张小龙就是微信的创始者,这个后时代崛起的移动社交app,不得不说微信的成功是飞快的,在起初甚至没有太依赖QQ的入口,独立地火起来了。因为他了解用户,太了解了,就比如微信的朋友圈,隐私的控制,可以说非常明白人们的心理。而腾讯也没能让微信干死QQ,小心地控制着两个产品的定位,微信始终不能在电脑上直接登录,也不能查看朋友圈,永远以手机为主。如此的差异化发展,让这两个产品都获得成功,维持着成功,不由得令人佩服。

换个角度看企业

企业都是为了盈利的。企业不是个人决策的,是一群人主导的。所以很难做得非常良心,总会以利益为本,即使做些社会公益,往往也是精打细算这会带来什么效益。只是有的企业会认为名声更好会带来更多的效益,有的认为眼下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。

以前我总纳闷,比如某些企业为了利益,就要搞这么多恶性广告?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良心,哪怕采取收费会员的模式盈利,也给人高大上的感觉。但实际上也许这是他们多少精英头脑已经算明白的,这些高大上在国内行不通只好走这条路,才能利益最大化。

于是每当我再产生这种疑问,就会用这样的观点来安抚我自己的愤怒,作为一个普通用户,该赞扬的要赞扬,该吐槽吐槽,爱用用不用就换台,世界就会更美好啦。

结语

写作水平烂,看书不认真,不过也算是自己读完一本书的总结。有提到一些历史的数据,也许有错误,欢迎指出批评。